第573章 终究成了我的嫡系
三段射对于大明武人来说堪称是久违了。
多年前沐英在云南对付土人时就采用了三段射,但蒋庆之觉得那只是个雏形。彼时大明火铳土的一塌糊涂,威力丶精度丶射程都很感人。
不止如此,装药的过程也很繁琐,耗时颇多。所以蒋庆之觉得沐英的三段射无法形成密集的火力交替。
也就是说,沐英的三段射,每一段之间,必然存在火力空隙。
对付云南的土人还好,若是对上草原异族的铁骑,但凡敢留出火力空隙,就是自寻死路。
一旦被骑兵冲进阵列,一场屠杀几乎不可避免。
其实更早些时候,前宋时就用过三段射,不过兵器是弩弓。
至于大明之外蒋庆之不知晓,但他觉得那些同行应当对火力输出的密度有研究。
所以三段射不是什麽秘技,关键还是在于武器。
在此刻西方同行们玩的主流还是滑膛枪,而且是火绳点火。射速不快,且射程和精度都不尽如人意。
为何要玩排队枪毙?
因为滑膛枪的精度和射程太过感人,若是玩单兵,一枪打出去,估摸着连开枪的人都不敢保证自己这一枪会打到哪里。
精度不够,咱就用火力密度来凑。
排队!
用火力密度来弥补。
射程不够?
简单,拉近距离,直至把火枪顶住对手的脸再开火……
这就是此时滑膛枪的主流战法。
火力密度,拉近距离……西方同行们用这两个法子来弥补滑膛枪的不足之处。这种法子对付殖民地的土人效果好的惊人。
但蒋庆之知晓,若是用滑膛枪来对付草原铁骑,必须有火炮作为支援,且必须有冷兵器为辅佐。
所以,他乾脆上手就是燧发膛线枪。
雪,依旧在下着。
边上列阵的虎贲左卫将士依旧站的笔直。
可看着靶区,所有人都惊呆了。
「收枪!」马芳大声喊道。
蒋庆之笑了笑,对目瞪口呆的诸将说道:「走,去看看。」
诸将跟着蒋庆之走进了靶区。
颜旭拿起一个靶子,看着上面的孔洞,不禁摸摸自己身上鲜亮的甲衣。
有人说:「伯爷,穿厚甲应当能挡住吧?」
蒋庆之淡淡的道:「要不试试?」
「马芳!」蒋庆之把马芳叫来,「你来。」
有人脱掉甲衣挂在木靶上,马芳拉开距离到八十步开外。
作为蒋庆之的弟子,马芳操练的比谁都狠,对火枪更是了如指掌。
他熟练的装弹,抬枪,瞄准……
看着神色从容的马芳,蒋庆之不禁想到了历史上那位悍不畏死,勇猛无敌的悍将。
冷兵器渐渐会被淘汰,再悍勇的勇士,在铅弹之前也一律平等。
马芳跟着他学了许久,在兵法上造诣渐深。若非资历不够,蒋庆之甚至觉得他去做个千户都绰绰有馀。
嘭!
硝烟喷出枪口。
按照操练,测试时必须等枪手收枪后才能去查验,但诸将都等不及了,小跑着过去查看。
颜旭仗着身份跑在第一位,他跑到甲衣前,止步,倒吸一口凉气。
「咋样?」
「可是没穿透?」
诸将涌了上来。
甲衣上,心口位置。
一个狰狞的孔洞!
诸将默然。
良久,颜旭开口,「从今往后,所谓的武勇……在火枪之前,就成了个笑话。」
「伯爷弄出了这等杀人利器,此后是青史留名,还是……」有读过书的将领震撼之馀,想到了以后,「无数人将会倒在火枪之下。史家会如何记载?」
身后,蒋庆之的声音传来,「大明长威伯造燧发枪,杀人无数。」
诸将回头,颜旭躬身,「伯爷说此后厮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刻见了燧发枪的威力,下官以为……此言甚是。」
陈堡看着蒋庆之,想到了祖父的话。
蒋庆之自爆墨家巨子的身份后,祖父说没事儿,墨家就墨家,咱们跟着他杀人,不沾因果。
等儒墨大战开启后,特别是苏州府事件后,祖父却破例在书房待了两日。家人担心他,便去询问,被骂了回来。
两日后,祖父出关,把陈堡叫来。
陈堡依旧记得祖父当时的神色,很是轻松,有些释然的味儿。
「苏州府之事,长威伯用十馀豪强的头颅警示了天下,也是在警示儒家。可也打破了多年来的官场规矩。」
祖父唏嘘道:「前宋范文正与王安石变法,虽说与士大夫们反目,但双方都守着规矩,也就是……不用征诛之术。」
「苏州府之事,说起来便是士大夫们破坏新政。按照规矩,长威伯查清此事后,就该丢给朝中处置。可他却悍然杀人。」
「苏轼名望多大?在新旧两党之间却不讨喜。就这等大才,若非有这个规矩在,早已死的不能再死了。什麽大江东去也将成为绝唱。可他却活了下来,这便是规矩的用处。」
祖父叹道:「长威伯此举后患无穷。此后儒家出手也不会按着规矩来,该下死手时,他们不会有半分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