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议价(1 / 2)

翰墨斋中——

贾珩道:「世面流行的三国故事,皆是散乱难束,在下书稿,故事情节绝不同于外间,后文之精彩纷呈,尤在开篇之上。」

刘通沉吟了下,笑道:「关于后文,谁也不知……」

贾珩笑道:「要不待我将书稿尽数写出,再予刘老先生一观?只是那时,能不能在老先生这里售卖,尚在两可之间了。」

刘通不由失笑,道:「今日已是让老朽叹为观止,老朽自是相信贾公子的才情。」

「贾公子欲贾价几何?」刘通道。

贾珩道:「刘老先生能给多少?」

刘通沉吟了下,笑了笑,伸出了四个手指头。

贾珩道:「四百两?」

刘通不由再次失笑,凝声道:「四十两。」

贾珩皱眉道:「刘老先生,刚才那一回目,如此之多的字,费了好一番功夫,在下就是与人写条幅丶斗方,也能得个一二两吧。」

这时代,一两大致兑换铜钱一千文到一千五百文不等,不同时期,根据银两成色以及铜钱的大小,也有波动,不像后世币值稳定。

至于物价,一两银子可卖三百多斤大米,上好猪肉百斤。

在贾珩心中,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多,四十两也就是四五万元,这个价钱买断一本一百二十回丶近六十万字的书稿,怎麽说呢,明显有些低了。

当然,刘通作为生意人,肯定还留了一定的还价空间。

至于按册分成,其实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贾珩不可能知道翰墨斋究竟能卖多少册,他也无法派人监测。

这时代毕竟是书商在主导图书印刷丶销售的产业链,除却极少量名家付梓出版,还能谈谈分成外,大量的作者几乎都是买断。

要不说,文字穷三代,着书毁一生呢?

写书之人,多在穷困潦倒中……

刘通道:「这如何能比,再说贾公子恐怕不知行情,纵是秀才相公的润笔之资,写这些也不过一二两银子呢。」

贾珩笑道:「刘老先生,你我不妨坦诚一些,开诚布公如何?」

他的心理价位是三百两,也就是三四十万元。

毕竟是四大名着,若是在后世,这种传世名着,起码让他一书实现财务自由。

「贾公子想要多少呢?」刘通笑了笑道,身为生意人,有时候就喜欢这等你来我往的议价。

贾珩道:「就四百两吧。」

刘通不由失笑,手捻胡须,说道:贾公子可真敢开口,四百两?卖完这本书,都未必得利四百两。」

这就是信口开河了。

贾珩道:「刘老先生何必瞒我,此书若刊行天下,得利何止几千两?」

在他看来,三国演义出版,多半是要风靡天下的。

这是四大名着的魅力。

刘通苦笑一声,说道:「哪有那般多?雇人印制丶作封,如此种种,无不需要成本,翰墨斋能得四百两之利,就已经了不得了,再说鄙号只在京中丶金陵丶浙江丶福建等几省有着分号,如何刊行天下?」

贾珩笑了笑,说道:「老先生既是觉得盈利不足四百两,不若你我这般如何,一本书若卖一本,贾某就得五钱银子的利,老先生此议如何?」

这就是分成模式,贾珩自己都不看好分成,当然这就是一个由头。

刘通讪讪一笑,说道:「贾公子说笑了,贾公子不知,刊版此书,鄙号也是承担着莫大风险,刻版丶用料,哪一项不需糜费,若是赔了,难道还要寻公子找补不成?」

贾珩一时沉吟,这就是分成难搞的缘故,成本几何,还不是翰墨斋说了算?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