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土大学(2 / 2)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6051 字 18天前

他心里不觉有些好笑,之前杨队长还说给外面的招工比例太高,却没想到连人都没招满,……

想到这里,他眼珠微转,不解地问道,「镇上的人看不上,怎麽其他生产队的人也不乐意来呢?」

半天没说话的肖烈文哼哼笑了两声,说道,「这也不奇怪,要是一年前,有这麽些工厂公开招工,能让他们抢破脑子。

今年咱们不是帮他们办起了养殖场麽,家家户户都搞养殖,坐在家里丶一年都有一两千的收入,哪还看得上进厂那点工资?

除非是家里人太多丶劳动力有多馀的,还有一些年轻人图新鲜,才会过来试试。

说实话,能有600多人过来应聘,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了哦。」

陈凡抠抠额头,原来是这样的吗?

杨书记看了看陈凡,见他没有说话的意思,便笑道,「没事。你是担心以后卢家湾的人不够,可现在还是足够的嘛。等以后工厂发展红火,工人都有高工资丶各项福利也跟镇上看齐,那不是就有很多人过来了吗。」

陈凡抬头笑了笑,说道,「我不是担心这个。我是在想,卢家湾不像正规单位丶更不是背靠工业局丶商业局丶供销社这样的国企,每年有大中专学生毕业,他们都能要到毕业生分配过去。

我们不一样,谁都靠不了,就连镇上的人都瞧不上。

哪怕以后我们发展好了,人家优秀的人才也肯定是想往好单位跑,谁会来我们这个队办单位呢?」

他环视一眼,见几人都注视着自己,便呵呵笑道,「咱们也不是华西村,能向上面要资源,还有大学生愿意过去。咱们就是个稍微有点起色的生产队,想要人才,恐怕只能『自力更生』。」

杨书记听到这话,脸色变得严肃了许多。

他再没见识,眼前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呢!

优秀人才对生产队发展的带动意味着什麽,没有人比陈凡更能证明,自然也没有人比杨书记他们更清楚。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看着陈凡丶毫不犹豫地说道,「你说要怎麽办?」

陈凡笑道,「这次刘璐办了个服装培训班,就是最好的例子。」

杨书记微微一愣,眉头微微皱起,「你是说,我们自己培养?」

叶树宝瞪大眼睛,「自己培养?我们也能办培训学校?」

肖烈文和张队长也是面面相觑。

即便有刘璐的例子在,可那也是小规模的丶关起门来自己人教丶自己人学的一个应急之举,他们从来没想过会跟专业的培训学校联系起来。

几十年了,从50年代初丶上面派技术员驻村,到后来中学教材将《工基》和《农基》列为正课,一直以来,农村都是被培训的对象,什麽时候轮到我们办培训班丶给别人讲课?

陈凡看看几人,笑着将两手一摊,「为什麽不能呢?」

他转头看着杨书记,笑道,「这一次大规模招工,不也是要给他们培训的吗?一所正规的培训学校,也无非就是将这种培训方式加以固化丶保留下来。

卢家湾需要的工种和工人数量都不少,可我们谁也靠不了丶只能靠自己。与其断断续续的招人丶培训,还不如直接办一所培训学校,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自己培养合格的人才。」

顿了几秒,让他们有时间思考,陈凡扔掉烧完的菸头,再抽出一支烟点上,吐出一口烟雾,继续说道,「简单的工种就算了,像什麽屠宰丶拔毛这些,学都不用学,正适合不爱学习的人。

但是复杂一点的工种,比如服装厂的设计丶打版丶裁剪丶缝纫,每一项其实都可以做到很专业,这个就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

食品厂的检验也是,事关食品安全,位置不高丶责任却很重,也需要脑子灵活丶经过专业学习的人。」

陈凡掸了掸菸灰,笑道,「按照上次我讲的规划,卢家湾的副业公司会走上正规化的道路,而且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一个南湖公社的『卢湾工业园』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我们的起点,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所以我刚才仔细想了想,搞一所专业培训学校,很有必要。」

等他说完,杨书记呼出一口长气,正要说话。

这时旁边的肖烈文突然呵呵笑道,「这不就是20年前,我们搞过的『土大学』吗。」

听到这话,刚才还有些紧张的杨书记几人不禁心情为之一松,纷纷大笑起来。

所谓的「土大学」,并不是指后世那种与「土木」丶「考古」或「农业」等相关的专业院校,而是在20年前,跑步前进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一种教学方式。

土大学一般由高中丶甚至初中转型丶或者支持而来。创办者则以公社或生产队为主,校园就在工厂的车间丶以及生产队的田间地头。

课程设置的内容,也与生产紧密相连。

比如机械厂办的「某某机械厂大学」,学的就是钳工丶锻工丶车工等等内容,教课的老师有两类,一类是原来中学里的任课老师,主要教授文化课,人称「文教授」。

另一类则是工厂里面的老师傅,负责教授专业技巧,被称为「土教授」。

生产队亦然。

当年各种各样的「生产队大学」也不少见。

「文教授」也是那些中学丶小学里的文化课老师,而「土教授」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又或者农机手丶养殖能手丶种植能手这些人。

虽然只是一阵风刮过,可这些历史上没有确切数量记录的土大学,还是为工厂丶农村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别笑。在这场「土大学」风潮之前,全国很多地方的老农,其实并不懂得科学种地,他们很多人还在沿用老办法,凭着「祖宗经验」耕种,效率低到可怜。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春耕。在土大学之前,不少地方并不懂翻耕的技巧和原因,种水稻要怎麽耕丶种小麦和玉米又要怎麽耕,他们并不清楚,而是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去耕种。

正是有了土大学的出现,由农业专家撰写的「精耕细作」方式,才第一次在全国得以普及。

还有育苗,也是有了土大学的推广,才有了更多丶更科学的育苗方式,缩短了育苗期丶并让秧苗的存活率更高。

所以,尽管土大学在短短的一两年后,便如同来时一般丶又迅速消退,但老一辈不少农民,都还记得非常清楚。

毕竟那可是让农民赖以保命的耕种本事,就这麽一分不要教了出来,很难不让人记住。

以至于陈凡这麽一说,肖烈文立刻就想到了当年的土大学。

等笑声停歇,杨书记斟酌了一会儿,眉头微微皱起,说道,「土大学的办法不错,副业公司里面也能出几个『土教授』。」

他说着抬起头来,左右看了看,脸色有些为难,「就是这个土大学,当年确认了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再办?」

陈凡当即说道,「我们又不是办土大学,就是办个技能培训班而已。连学校两个字都不提,更别说大学。

到时候就说是技术培训班,专门给卢家湾工厂培养工人,敞开门办学,不要学费,只收住宿费和生活费,培训合格的,择优录取。

我就不信了,谁还会跟土大学联系起来。」

听到这话,张长江丶肖烈文几人都转头看向杨书记,毕竟他才是卢家湾的掌舵人。

杨书记咬了咬牙,「行,就这麽办!」

连副业公司都办起来了,还差一个「土大学」?

谁要是说卢家湾不能办这个学校,他老杨也不是吃素的,不办行啊,你们负责给我解决人手问题,否则就是破坏农村发展副业经济!

不就是扣帽子吗,跟谁不会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