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9(2 / 2)

这是一个大规模,全国性的民变。

李世民苦笑:“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这不是就是为何父皇死后,秦也不能随意对六国余孽动兵的原因吗?”

高层怎么杀都没关系,但是中层若全杀了,那六国余孽唇从寒齿亡到全面暴动,那时候就是另一种故事了。

一直坐在李世民的身边,看着李世民这一系列的脸色变化但平静的秦始皇:“……”

尾巴没扫干净。

他抽抽嘴角,本来是看对方好戏,怎么这出戏又跑到他身上,秦始皇冷漠脸。

不过,对于唐的衰败,秦始皇其实很悲哀,唐的开头和中间阶段,符合他对国的设想。国,就应该强大如盛唐那样。

但是这样的国度却也衰亡了。

秦始皇看着李世民,像是透过他的身体发肤和某个人对话,道:“唐太宗选拔贤能、勤政爱民,臣子们殚精竭虑,君臣一心,他们也如我所愿创立治世,乃至于盛世。”

“但他死后所发生的一切却让我知道,国盛极必衰,且后世若无法再出一个开天辟地之君,就再无挽回余地。”

“国,是否无恒国。”

对于这个问题,在李世民所看得这本《通史》历史中,出现了一个野史:晚年的他相信迷信学说,而他的老熟人袁天纲以一则“猪可上树”的预言来预言唐亡于朱温,会有一位姓朱的人最终爬上唐朝这颗大树上。

袁天纲他很熟,他在隋朝时与杜淹、王珪、韦挺等游,推断诸人名位,皆如其言;在唐代又为岑文本预言得到三品官恐减寿、马周为富贵但不长寿之相,等看过相,张行成得官虽晚终处宰相之位无不应验。「1」

其实不需要野史中袁天纲的占卜来解唐将会亡的答案,其实李世民也考虑过,甚至他早在贞观十二年即有所觉。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那年的他觉察到了国家兴亡的规律。

时间恍若回到了那个百废已有兴旺相的那个贞观十二年。

年轻的帝王欣慰于自己与臣子的辛勤付出有了回报,但熟读史书的他更知道国无恒国。

那年的太宗陛下深有所感,问臣子道:“诸卿,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建国之皇勤勉善政,所用之臣皆为贤臣,但三五代之后的帝王总对政事力不从心,致亡国?「2」

他的臣子们理解他这个君王的想法,理解他的所思所想。

魏征人还挺好,先夸:“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再答道:“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

“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

“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

“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

李世民深感认同,诚如卿言。

二人这次的交流得出一个道理: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所以李世民自然知晓这个道理:“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初代帝王和臣子,自然可以尽力做到从一而终,他们是从乱世中走过来,再怎么离谱也不会让家国在他们手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