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1 / 2)

*

赵曙是个新手皇帝,他知道他很新,所以朝堂上的各种事情都是听的多说的少,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会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宋更加飘摇。

他是个新手皇帝,大臣却不是新手大臣,仁宗皇帝在位时都能稳住情况,他怎么着也不能比仁宗皇帝更差劲。

家里的臭小子成天拉着他问东问西,一会儿是为什么大宋境内的劫匪那么多,一会儿是为什么西夏辽国老来打他们,一会儿大宋的军队为什么谁都打不过,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他能答,有些就算知道怎么答也没法答。

大宋各种军队中兵卒几十上百万,为什么民间还有剿灭不完的造反起义?为什么老吃败仗?为什么西夏和辽国都把他们当成待宰的肥羊?

十几岁的小家伙正是异想天开的时候,总不能一层遮羞布都不留。

虽然造成问题的不是他,但是他也知道丢人。

小孩子的问题能糊弄过去,朝堂上的问题却没法糊弄。

就拿军制来说,他自己都没搞懂大宋的军制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如何下手去改?

处处都是问题,根本没法改好吧。

所以得等相公们吵出结果然后再来说服他,而不是让他拍着脑袋做决定。

他连京城都没出过,能做出什么好决定?

赵曙觉得自知之明这种好东西身为皇帝必须得有,不光他得有,他的儿子们也得有,正好狄青在这儿,那就有请战无不胜的狄大将军给那俩臭小子讲讲西北边关的情况。

如果军中涉及到太多不适合小孩子听的,讲讲关于收复河湟的计划也行。

两个臭小子平时喜欢听书,说书先生讲的比他离谱的多,别说收复河湟,就是打完河湟打西夏,打完西夏打辽国他们俩都不会觉得有哪儿不对劲。

霍去病当年封狼居胥饮马翰海,他们这才哪儿到哪儿。

尽管讲,不用顾忌太多。

狄青:???

为什么觉得这位官家不太正经?

他刚才说收复河湟是说着玩,没说真的要收复河湟,就算朝廷能出得起粮草也不行。

几百年前那片儿是富庶的丝绸之路,如今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河湟一带早就不复昔日的繁华,除非朝廷愿意派人去开发河湟,不然打下来也没什么用。

不是说地盘大没有用,而是没有百姓在那边开垦种植,朝廷还要派重兵防备西夏和吐蕃反扑,怎么看都是弊大于利。

要是朝廷有足够的军费供应也还行,大不了就派军队过去屯田,问题是朝廷供不起那么大的花销,军队派过去等不到屯田种出粮食就得饿死。

虽然他对那些动不动就克扣军队粮草的朝臣很不满意,但是那是在朝廷有但是非扣着不发的情况下。

官家即位也有小半年了,不至于连国库的情况都不清楚吧?

狄青和这位新官家不太熟,他离京的时候仁宗皇帝还没驾崩,回来后换了个新

官家,说实话他回来之前还真有点紧张。()

文相公说的不错,西北一带关于他勾结西夏的谣言甚嚣尘上,西夏军队被他打的抱头鼠窜,正面玩不过他就玩阴的,偏偏大宋朝廷还就吃他们这一套。

?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边军打了胜仗,好,监军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边军打了败仗,切,粗鄙武夫不堪大用。

朝中有许多大臣能为武将仗义执言,但是更多的还是觉得武将哪哪儿都不好恨不得将他们踩进泥里的酸腐文人。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好话坏话都让他们说了,武将就是那大冤种,当牛做马还得挨骂。

西夏人在边关散播他通敌的谣言,消息传到京城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不,边关的谣言还没压下去,喊他回京的诏书就先到了。

他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担心新官家会听信谣言把他的差事给卸了,秋冬正是边关战事频发的时候,虽然西夏刚刚吃了败仗,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接下来不会再犯边。

这时候召他回京,十有八九是朝中弹劾他的太多,新官家压不住朝中的弹劾只能把他召回京城稳定局势。。

要是现在在位的还是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可能会犹犹豫豫纠纠结结的把他的官职卸了,可是新官家即位之前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别说他们俩没有旧交情,就算有交情,面对那么多的弹劾也无计可施。

没办法,朝臣折腾起来就是皇帝也没辙。

这时候把他的差事卸了,西夏再趁机犯边劫掠,到时候边关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要卸好歹也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时候折腾不是胡闹吗?

狄青很想撬开那些觉得他私通西夏的官员的脑袋看看里面是不是全是水,那么明显的离间之计他们都信,大宋还能好吗?

不过现在看来,新官家的态度好像比他预想中的好很多。

但也不正常啊!

赵曙让人去喊俩儿子过来,看狄青还有些迟疑直接给他吃一颗定心丸,“狄将军放心,朕相信将军忠君爱国,通敌之事乃是空穴来风,朕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放任谣言影响将军的名声。”

军国大事他拿不定主意不敢擅自做主,这事儿还做不到的话他这皇帝也别当了。

所以狄将军尽管放心,不管朝中有多少弹劾的奏折都没事儿,来一本他烧一本,送多少他都压得住。

狄青:!!!

青天大、好官家啊!

短短几句话听的狄大元帅心潮澎湃,只要官家能说到做到,他狄青愿意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一辈子不娶妻也要保西北太平。

然而就听到他们官家继续说道,“所以狄将军看中了哪家女娘?有看中的就直说,朕好给你们赐婚。”

嘴上说信任狄青还不够,还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信任狄青看重狄青,正好狄青还没成亲,这时候赐婚最能打破谣言。

皇帝赐婚对臣子而言是天大的恩宠,他要是不信任狄青会操心狄青

() 的婚事吗?

应对之策已经想好,就差狄青找到媳妇了。

毕竟赐婚是为了施恩而不是结仇,要是赐了对怨侣出来他有理都说不清。

狄青:……

怎么到官家这儿还是逃不过这个话题?

狄大元帅叹了口气,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都只能感恩戴德谢官家爱重。

不多时,赵仲针和赵仲乱来到书房,两位皇子看到赫赫有名的狄青狄大元帅都激动不已,立刻抛弃他们爹缠着狄青问东问西。

身为大宋儿郎,谁还没有个光复汉唐旧土的豪情壮志?

他们不爱听什么重文轻武,只知道将军保家卫国厉害的很,制衡之术交给长大之后的他们头疼,现在还是让他们继续崇拜能大破西夏的狄大元帅吧。

听小郎说当初围剿无忧洞时就是狄将军带的兵,无忧洞牵扯出那么多权贵,狄将军敢带兵去清剿无忧洞肯定是个和包大人一样的大好人。

西北边关是什么样子?西夏人真的天天都在劫掠他们的百姓吗?

狄青看看自去处理公务的皇帝,后知后觉意识到官家留他除了让他安心就是让他看孩子。

行,那就讲讲西北军中的趣事儿。

他刚去西北那几年西夏人的确嚣张,朝廷军队防不胜防,每每被他们得手还要被嘲讽宋军无能。

这能忍?

别人能不能忍不清楚,反正他狄青忍不了。

西夏人劫掠他们的村寨,他就带人去打劫西夏的营寨,双方各凭本事,看看谁打得过谁。

后来和那边打了几年的交道,西夏人也学聪明了,之后犯边只骚扰百姓不劫掠,这样就算被大宋的士兵堵了也能找理由保住小命儿。

虽然比劫掠好了点儿,但是边地的百姓还是不堪其扰。

赵仲针捏紧拳头愤愤道,“他们是故意的,故意激怒大宋好让他们西夏师出有名。”

赵仲乱鹦鹉学舌,“就是就是。”

“还真不是。”狄青顿了一下,看着两个单纯的小皇子,解释道,“他们就是单纯被打怕了。”

在意师出有名的只有大宋,西夏异族番邦才不管这些,想抢就抢了还需要找理由?

要不是被他们打怕了,那些西夏强盗们烧杀抢掠一样都不会少干。

赵仲乱鼓了鼓脸,“凭什么大宋在乎他们不在乎,咱们多亏啊。”

狄青耸耸肩,他也知道吃亏,但是大宋是礼仪之邦,他不在乎有的是人在乎,军中的监军是干什么的,就是关键时刻冒出来说这不合规矩那不合礼法的。

两位小殿下觉得礼仪之邦对上蛮夷吃亏的很,但是他们不知道就算军中有监军盯着狄大将军也有法子名正言顺的出兵。

西夏人骚扰百姓不伤人畜,他们悄悄烧几只羊放到那群强盗的必经之路上然后说是他们干的不就得了?

荒郊野地又没人盯着,他们说那是西夏人烧的就是西夏人烧的,打你就光明正大的打,羊都烧了

再不打是不是还要杀人啊?

只要火候掌握的好(),打完之后那些羊还能用来当庆功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狄大元帅穷怕了,勤俭持军一点儿粮食都不会浪费,更何况是羊肉。

不过这些就不用讲给两位小殿下了,免得有人说他带坏小孩儿。

赵曙好歹看过军报,看过军报再听狄青亲口讲述边关战事,不由得再次感叹文人的笔杆子真能颠倒黑白。

狄青说的或许也不能全信,但是监军送回来的奏报是九成九都不能信。

看来以后各地的监军不能找那些性子死板的官员担任,墨守成规之人的确不会放任武将干坏事,但也会贻误战机,战场上瞬息万变,还是得心思活络才行。

只是心思活络又容易和武将一起干坏事,军中有狄青这样以身作则的好将军,还有克扣军饷畏敌不前只会做表面功夫的武将。

监军监军,他们要干的就是监视军中武将让他们无法行不法之事。

难办,实在难办。

狄青在别院待到中午,皇帝又留了顿饭才把他放走,放人之前还不忘叮嘱让他早日找个心意相通的姑娘好成亲。

狄青:……

唉,躲不过去了是吧?

狄大将军从别院出来,虽然因为官家和姑母一起催婚头疼不已,但是心情却是难得的轻松。

有官家给他撑腰,就算文相公想打压他也没法阻挠他回西北。

当然,在此之前他得先成个亲,不成亲就不能回。

真是的,西北荒凉,哪家姑娘愿意和他去沙漠里吃沙子啊?

狄大将军很是无奈,不想去衙门也不想回将军府,进城之后直奔开封府而去。

小半年不见,不知道包大人近况如何,顺便问问公孙先生一直不娶妻是什么感觉。

可惜公孙先生没人催,不然他们俩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

开封府府衙,公孙策还不知道即将有人过来和他探讨单身的感觉如何,正在书房和包拯整理近几年的卷宗。

吏部考核到开封府,看官家的意思包大人的位置暂时不会动,但是府衙其他部门的官员或高升或外派还得换一批。

狄青过来时,书房里的卷宗还有半数都堆在地上。

包拯难得笑那么开怀,“狄将军,数月不见,狄将军英挺如昔。”

狄青拱了拱手,一本正经,“包大人,数月不见,包大人风采依旧。”

公孙策:……

您二位这是干什么来了?

公孙先生看着俩人相视大笑,等他们笑完才站出来见礼。

几人各自落座,包拯率先开口问道,“狄将军仓促而归,边城形势如何?”

外面的谣言他已经听过,虽说朝中因此弹劾狄青的人很多,但是官家的态度很明确,所以他并不担心朝廷会自毁长城。

狄青看包拯对他那么放心,更加觉得新即位的这位官家是个明辨是非的好官家。

不捕风捉影打压武将的都是好

() 人!

狄大元帅将最近的几次战事说了一下,然后摇头叹道,“西夏狼主无时不想寇边犯境,入秋以来游击骚扰不断,我去彼走,我走彼来,烦不胜烦。()”

西夏那边今年冬天肯定不好过,不然不会骚扰的那么频繁,还用出那么狠毒的离间之计。

边城是多事之秋,这时候让他回京他也放心不下,奈何官家传召不得不回。

包拯对此也是无奈,文彦博文相公铁了心的认为武将权柄过大害国害民,狄青又是野路子出身,西北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草木皆兵,官家和其他几位相公劝了很多次也没能使他回心转意。

好在入秋之前京城往西北和北边都送了不少武器,即便将领的指挥出了差池也能靠武器挽回一局,不至于让犯边的异族长驱直入打到中原。

“有狄将军的威名在,西夏必然不敢贸然行动。?()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公孙策笑了笑,不知想起了什么又说道,“景哥儿先前从兵书上看到个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当时觉得这话虽然浅显却很有道理,现在看来,的确是打游击的好法子。”

“先生,用这法子的是我们还好,现在不停骚扰游击的是西夏,边关防备起来实在是焦头烂额。”狄青叹气,然后侧过身子问道,“先生,景哥儿哪儿看的兵书?里面有这十六字诀的应对之策吗?”

公孙策摇摇头,“这倒是不太清楚。”

那小子看的书又多又杂,平时想起来什么都假托是书里看的,究竟有没有那些书都不好说。

他哥苏轼在春闱的时候都能干出编典故的事情,上梁不正下梁歪,那小子能正经到哪儿去?

狄青遗憾不已,“下次见了景哥儿去问问,那么好的兵书怎么能藏着掖着?”

公孙策看看包拯,两个人对视一眼,都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真要有那么一本兵书还等得到狄大元帅开口问?肯定早已印的满大街都是了,市面上没有那就说明那本书九成九的不存在。

“狄将军奉诏回京,官家亲口说出要为将军赐婚,不知将军何时大婚,我等也好上门讨一口喜酒喝。”包拯促狭的笑笑,“想必西北军中也都在等将军的喜酒喝。”

狄青想起军中那群牲口忍不住头皮发麻,别说军中,就他府上那些副将亲兵都快把他烦死了。

成个亲而已,至于天天荡漾的跟叫春儿的猫一样吗?春天还没到呢!

狄大元帅义正言辞,“强敌未灭,何以家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